为战略竞争做准备——印度军事机构的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5日 浏览量:287

段染译评

图片来源:今日印度


近年来,为了提升军事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印度军队以及其他国防机构的行政管理出现了改革趋势。这表明,在战略竞争加剧的时代,印度的政策制定者对国防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对此,印度前陆军中将高塔姆·班纳吉(Guatam Banerjee)撰文指出,印度军事机构的改革方向仍然摇摆不定。印度国内鹰派对这一议程有较高热情,但因缺乏必要知识且态度傲慢,在对军事机构进行管理时犯了诸多错误。随着莫迪政府开启新任期,是时候重新审视此前对于印度军事机构管理的误判并纠正此前的错误。为此,班纳吉从军事文化、组织制度和现代化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印度军事机构的可行管理举措。

首先,班纳吉提出了要克服军事文化本土化的误区。印度军事文化的本土化始于1947年印度独立。自独立以来,印度通过更换徽章、肩章样式、口令、口粮对此前的军事文化进行了变革。但殖民时代的部分训练方式、军事理念在独立后得到了保留,以确保军队的专业性。班纳吉认为,通过继承英印时代的军事文化,印度军队获得了特定优势。英印时代的军事文化的优势包括:反对文化、语言、种族方面的偏见,重视军事指挥、军队责任和礼节 ,要求严格遵守军规、明确严谨地规定行为准则。这些良好习惯是提升士兵精神品质的关键因素,使他们能够在极端危险条件下坚决执行命令,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班纳吉指出,近年来,印度国内不熟悉军务的鹰派人士在民族主义大旗下盲目鼓吹军队本土化,对于印度军队而言是一种危险行为。军队在保家卫国的事业中要肩负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承担的特别责任,国家需要继续保护军队免受国内政治的过度干预,确保军队以自己的方式履行职责。因此,班纳吉认为,在发展印度军事文化,进行印军精神建设的工作中,应该委派专业人士以军方固有的方式完成。

其次,在组织制度方面,班纳吉评估了烈火之路兵役计划的效果,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烈火之路兵役计划的提出旨在解决印军财政紧张的难题,同时推动兵员年轻化,提升兵员的技术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兵员素质、训练效果均不如预期,烈火之路计划招募的兵员难以经受现代战争的严酷考验,也不具备与印度的军事伙伴开展协作行动的能力。班纳吉认为,尽管军队现代化使得短期兵役制成为可能,但印度的国家安全需要依靠军人的专业精神维系。这种专业精神在印度建国以来的战争、军事冲突、边境对峙、平叛和救灾活动中得到反复印证。培育军人的专业精神需要长时间累积,通过各类训练和演习不断提升。雇佣制不适合作为军队的组织制度,因为战友情谊是终生的。虽然烈火之路可能有助于缩减预算,但是不能因此承受自焚的风险。班纳吉建议,莫迪政府应抵御预算削减的诱惑,以更全面、包容的方式对烈火之路计划中的疏漏进行纠正。

再次,班纳吉对军事现代化的举措提出了相关建议。他指出,军事现代化进程需要持续数十年,在此期间,由于地缘政治和国防技术的更新,军事现代化项目的目标可能偶尔出现偏差。军事现代化项目还必须在不同的作战条件下进行测试和验证。因此,必须确保制定一个稳健的发展路线,确保对军事现代化能够给予稳定的财政支持,并能在不同时间段中获得收益。政府需要进一步升级军事现代化项目的现行行政和财政管理系统,并让军事专业人员更多地参与其中。班纳吉提出,目前,印度国防现代化事业还处于筹备阶段。国防科技能力建设、引入新开发的国防设备、培训和部署的现代化、作战理论的升级以及各军种的系统整合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此外,建立印度自己的军事科学教育和研究标准、高科技知识的获取和人才培养也需要时间。班纳吉判断,印度的国防现代化可能需要二三十年努力才能与印度预期的目标相匹配。即使是大量财政拨款也只能在较小程度上缩短时间。印度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创新方法加速国防现代化,其中较为妥当的举措是在国防现代化的筹备阶段增大预算,在印军的能力范围内弥补短板——例如提升后勤保障、促进本土武器装备的生产。这些举措也将在现代化正式启动阶段为印军发展尖端军事能力创造条件。

最后,班纳吉提出,由于印度建国70年来国防政策中的种种错误,导致印度战争储备匮乏、国防预算缩减、军队部署分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国防能力。这一结果导致了印度仍然处于危险之中。班纳吉认为,印度的军事实力远远低于一个崛起大国应具备的水平。为此,印度应采取比烈火之路更为周密的兵役方案,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并合理培育印度本土的军事文化。

 

审校:畅爽 编辑:杨倩

 

原文于2024116日发表于辨喜国际基金会

https://www.vifindia.org/article/2024/november/06/viksit-bharat-bracing-for-strategic-contestations#_edn7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